愛爾蘭共和國

出自The New Order Wiki
(重新導向自愛爾蘭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此條目需要擴充訊息
此條目內容過少,等待擴充條目。您可以參考英文維基擴充。請勿提交機器翻譯,也不要提交不可靠及低品質的翻譯。參見版權協議譯文需要在歷史編輯中註明來源
灰色-標識.svg  此條目是愛爾蘭共和國,如果您找的是其特別行政區北愛特區,請參見北愛特區



愛爾蘭共和國,在二戰後其在法律上的國土是愛爾蘭島全境,且在北部的四個郡是特別行政區北愛特區。現今的愛爾蘭是團結協定的觀察成員國。

歷史

愛爾蘭自由邦

從1916年被鎮壓的復活節起義,再到1921年的《英愛條約》,愛爾蘭一刻不停地為了脫離倫敦的控制而流血。但《英愛條約》的簽訂並沒有為愛爾蘭島帶來和平,相反,北愛爾蘭仍然懸掛米字旗的舉動,以及愛爾蘭被迫宣誓效忠國王的誓言。這成為了愛爾蘭內戰的催化劑。本是在同一陣線的埃蒙·德·瓦萊拉與邁克爾·柯林斯分裂為了反條約勢力與支持條約的勢力,愛爾蘭內戰就此展開。

在愛爾蘭共和軍參謀長邁克爾·柯林斯與利亞姆·林奇均在這場戰爭中喪生後,在1923年5月24日停戰協定簽訂,短暫的和平重歸愛爾蘭島。但德·瓦萊拉並未說服當時執政的新芬黨放棄對英王效忠的誓言,其隨後自行創立成立了共和黨,最後在1937年當選愛爾蘭總理。新的愛爾蘭憲法,新的共和國,愛爾蘭於1937年獲得了重生。

第二次世界大戰

德國入侵波蘭後英法也捲入其中時,德·瓦萊拉在下議院說「對愛爾蘭而言,中立是最佳政策」下議院幾乎全部支持這個觀點。在波蘭被閃擊不到一周後的9月6日,愛爾蘭外交官員前往倫敦,並闡明了愛爾蘭的中立政策,聲明愛爾蘭將抵抗來自任何方的攻擊。在當時所有的大英國協成員國中愛爾蘭是唯一宣布中立的。

當然,這種中立顯然不能持續很久,德國的閃電戰席捲了整個自由歐洲,就連他們的老對頭也只能隔著海峽緊張於即將到來的本土作戰。此時愛爾蘭加入了軸心國,並在德國的明確支持下閃擊的北愛爾蘭,重新控制了愛爾蘭的宣稱領土。隨著英國的崩潰,北愛對都柏林的抵抗也逐漸減弱。

戰後

在整個1950年代,愛爾蘭與日漸繁盛的德國聯繫一天比一天緊密,軍隊要以德軍為模板,生意要以德國公司為利益源泉。幾乎一切都在向德國看齊,與愛爾蘭打交道的也全是德資企業,這種連體嬰兒般的畸形經濟也給後續的問題埋下了種子。

而在政治方面,自從德·瓦萊拉帶領愛爾蘭取得了二戰的勝利後,共和黨的老政敵統一黨和新芬黨就在他逐漸蔓延的獨裁統治下被粉碎,言辭激烈的煽動者使新芬黨日漸沒落。雖然黨外的政治局勢在50年代逐漸演變為暴力與血腥衝突,但德·瓦萊拉依然透過領袖集權和嚴格的媒體控制牢牢掌握了權柄。

1956年,北愛爾蘭的局勢一觸即發,但在尼爾·布萊尼的治理下,阿爾斯特竟奇蹟般地平靜了下來,一切擺在明面上的衝突都暫時性地化作暗流湧動。

經濟衰退

很多人認為愛爾蘭是戰勝國,但愛爾蘭島的經濟狀況並不理想。自由世界和自由國家組織不想跟團結協定進行貿易,因為愛爾蘭的立場,他們拒絕和愛爾蘭進行貿易。因此,愛爾蘭只能依附於德國的經濟,這也導致隨著德國經濟崩潰愛爾蘭也陷入停滯。最糟糕的是,愛爾蘭對現狀無能。愛爾蘭作為戰勝國,但最後卻像是一戰的英法等戰勝國得不償失。埃蒙·德·瓦萊拉的繼業者肖恩·勒馬斯以公民個人自由為代價,採取了一系列補救措施,竭盡全力才挽救了愛爾蘭的民主與獨立。

政治

愛爾蘭的政治形勢極其危急,統一黨的強勁表現迫使共和黨交出了多數席位,雖然共和黨仍佔多數,但內部派係林立,勾心鬥角。國父德·瓦萊拉在1958年被強制指派上總統的位置。在他河川日下,有名無實,像是愛爾蘭共和黨一樣,只是一個逐漸死去的巨人。

在遊戲開始時,在去年統一黨給當局帶來的混亂的掩護下,勒馬斯的共和黨破天荒地與布倫丹·科里什的工黨展開了合作。在61年大選險勝後,共和黨必須掌舵愛爾蘭,引導它駛向前途未卜的下一個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