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日耳曼國

出自The New Order Wiki
(重新導向自納粹德國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信息-橘色.svg  由於技術問題,你的國家或地區可能無法顯示納粹德國的國旗。



大日耳曼國(德文:Großgermanisches Reich)是位於中歐的國家。北部與丹麥王國接壤,東部與東方專員轄區德屬總督府斯洛伐克接壤;南邊是克羅埃西亞王國義大利王國匈牙利瑞士,西邊是勃艮第騎士團國尼德蘭專員轄區。如果算上它們在歐洲和非洲的殖民地,它們與更多國家接壤。

大日耳曼國德意志民族的,據其聲稱,其在歐洲的許多專員轄區地是該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儘管專員轄區在自己的地方自治政府下運作。德國透過團結協定管理其殖民領土,並管理與少數獨立盟友的關係。團結協定是軸心國分裂後於1950年代建立的以德國為首的聯盟。

历史

魏瑪共和國,一戰後 (1920-1933)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德國經濟遭受重創,且需要承受1919年《凡爾賽條約》規定的賠款。 威瑪共和國難以支付巨額戰爭賠款,其為此不得不大量印刷鈔票以償還賠款和戰爭債務,造成惡性通貨膨脹,國內物價飛漲, 為爭奪糧食而引發的暴動層出不窮。

1923年1月,德國政府未能完成全部償還款項,法國為此出兵佔領魯爾河沿岸的工業區,造成德國的經濟進一步惡化,內亂也因此而持續擴大[1]

國家社會主義德意志工人黨(簡稱國社黨),是一個由1919年建立的德國工人黨改組的小黨,是 當時德國的幾個極右派之一。 該黨致力於廢除威瑪共和國和《凡爾賽條約》,且帶有強烈的反猶太主義和反共主義色彩。 他們希望建立專政且搶到的政府,並獲得更多的生存空間

1929年10月24日,華爾街股災讓德國經濟遭受毀滅性的打擊,數百萬人失業,各種企業銀行因此倒閉。 希特勒及納粹黨抓住這一時機,進行大規模宣傳,承諾重振經濟及降低失業率。 許多選民認為納粹黨能夠幫助恢復國家的秩序、平息社會的混亂,並能夠提升德國的國際地位。 在1932年7月德國國會選舉後,納粹黨取得230個席位,獲得37.4%的選票,崛起成為國會第一大黨[2]

德意志國,二戰前夕 (1933-1939)

主要條目第二次世界大戰

早在1933年2月希特勒就強調重整軍備的重要性,但是此舉違反《凡爾賽條約》,所以這項工作是 秘密進行的。 一年後他向管理軍事的部下透露:向東擴張的戰爭計劃,擬於1942年執行。 1933年德國退出國際聯盟,理由是德國人認為國聯僅針對德國的解除武裝條約是不公平的。 1935年1月原屬德意志帝國的國聯託管地薩爾(自一戰結束起至結束託管止,國聯已管制薩爾共15年)舉行全民公決後宣佈回歸 德國。

1935年,希特勒宣佈國防軍的人數將擴大至55萬人,並建立空軍。 1935年6月18日簽署的《英德海軍協定》則顯示英國將允許德國建立海軍艦隊。

英法對於義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亞的綏靖主義政策,促使希特勒加快德國「正常化」的步伐。 1936年3月7日希特勒違反《凡爾賽條約》命令3,000名士兵進駐萊茵蘭非軍事區,還有一支30,000人的預備隊也加入此次行動。 由於該領土為德國所有,英法政府因害怕引發戰爭而並未相應對德國進行製裁。 隨後在德國3月29日的選舉中,納粹黨以98.9%的支持率選任。

1936年,希特勒和大日本帝國簽署《反共產國際協定》。 同年又和貝尼托·墨索里尼領導的義大利王國達成協調外交政策的互不侵犯條約,此後被稱為「羅馬—柏林軸心」。

1936年7月,西班牙國民軍和共和軍爆發西班牙內戰,希特勒和義大利對弗朗西斯科·佛朗哥領導的西班牙國民軍提供大量空中和地面支援,而蘇聯則派兵支持 共和軍。 1939年,國民軍取得勝利並在全國建立起獨裁政權西班牙國,因此成為納粹德國的非正式盟友。

德奧合併與蘇台德問題

1938年2月,希特勒對奧地利總理爾特·許士尼格強調德國保護其邊界的必要 性。 許士尼格計劃在3月13日舉行關於奧地利獨立問題的全民公決,遭到希特勒的反對。 3月11日,希特勒向許士尼格發出最後通牒,要求奧政府將一切權力移交給奧地利納粹黨,否則德國將付諸軍事行動。 次日德軍進入奧地利,受到當地民眾的熱烈歡迎,民眾更自動讓路給德軍通過。 3月13日,許士尼格辭職,奧地利總理塞斯英夸特成為奧地利代理總統,並簽署奧地利併入德國的法律,同一天較晚時候,希特勒簽署法律,宣布前者簽署的法律為德國法律 ,奧地利正式併入德國。

捷克斯洛伐克國內有一羣相當數量的德意志裔人口,大多居住在蘇台德地區。 政府為安撫當地的分離主義政黨蘇台德德意志人黨,也給予該地區一些經濟特權。 希特勒決定將蘇台德地區乃至整個捷克斯洛伐克納入德國領土範圍。 為使領土擴張變得合理,納粹進行宣傳工作,但是軍方高層認為德國仍未做好戰爭準備,並不支持這項計畫。

這場危機使英國、捷克斯洛伐克和法國加緊備戰。 但是,為避免戰爭,英國首相內維爾·張伯倫安排一系列國際會議,此後英國法國德國義大利四國於 1938年9月29日簽署《慕尼黑協定》,迫使捷克斯洛伐克將蘇台德地區讓予德國。 回國後張伯倫一下飛機就受到熱烈的歡迎,他稱「這是我們這代人的和平」,11月21日,蘇台德地區正式併入德國。 然而這一協定只維持6個月,1939年3月14日,在希特勒的扶特下,斯洛伐克共和國成立。 3月16日,希特勒宣布捷克地區併入德國,但成立了一個位於德國境內的波希米亞和摩拉維亞保護國以保證不違反《慕尼黑協定》。

在吞併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後,納粹德國得到這兩個國家所有的外匯儲備,以及庫存於國內的原材料(金屬)以及各種產品(如武器裝備和飛機等),而赫爾曼·戈林國家工廠則迅速控制兩國的鋼鐵及煤炭的生產設施。

德意志國,第二次世界大戰 (1939-1945)

參見:第二次世界大戰

德國迅速佔領了波蘭並轉向北歐。 丹麥挪威在1940年被輕鬆擊敗,後德軍轉向西歐,入侵比利時,荷蘭和盧森堡,並在敦克爾克成功包圍 並殲滅了英法聯軍,隨之佔領巴黎迫使法國投降。 法國淪陷後,義大利參戰,英國艦隊被困在地中海,德國傘兵佔領了直布羅陀,義大利人佔領了埃及,佔領了蘇伊士運河,切斷了英國通往非洲的補給線。

隔年,德軍發動巴巴羅薩行動,入侵蘇聯。 混亂和士氣低落的紅軍很快就被摧毀,蘇聯隨即崩潰,德國佔領了A-A線西側的所有土地,並將其劃分為幾個專員轄區:東方專員轄區烏克蘭專員轄區莫斯科專員轄區德屬總督府

大約在這個時候,大日本帝國偷襲珍珠港,迫使美利堅合眾國參戰。之後英國在一年內被德國征服,歐洲則完全處於納粹統治之下。 1944年,一架從日本航空母艦上發射的德國飛機對珍珠港進行了核打擊,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核打擊。 美國人很快就簽署了停戰協議,戰爭結束了。

大日耳曼國,戰後 (1946-1962)

戰爭結束後,德國制定了幾個雄心勃勃的計畫。其中一個計劃是重建柏林並給名為世界之都日耳曼尼亞,這個計劃成功了,但德國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1955年7月5日,西俄羅斯戰爭爆發。西俄革命陣線的聯合陣線襲擊了德國人,迫使德國人放棄A-A線並向後撤離。 戰爭是漫長而殘酷的,但德國人最終以巨大的代價擊敗了西俄革命陣線,這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漢斯·斯派達爾將軍。

因為西俄羅斯戰爭對德國經濟的毀滅性打擊,德國的經濟以驚人的速度崩潰了。德國經濟崩潰影響了歐洲其他地區,導致1950年代成為混亂的十年。

大日耳曼國,現狀

隨著1962年的開始,德國終於宣布了這個國家的第一個好消息:根據德國當局的說法,它與美國和日本的太空競賽已經結束。德國太空人已經登陸月球。儘管如此,日本和美國都聲稱太空競賽尚未結束,聲稱他們將建立第一個太空站、月球殖民地和火星周圍的衛星等目標。

然而,當這場勝利的慶祝活動在日耳曼尼亞開始,一名刺客襲擊了希特勒。雖然元首倖存下來,但德國將要面臨迄今為止最大的挑戰是希特勒死後的世界。

政治

概述

大日耳曼國在元首阿道夫·希特勒的領導下運作,截至1962年,大日耳曼國被認為是歐洲乃至全世界最強大的國家,實現了對歐洲大部分地區和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完全 統治。

1957年(西俄羅斯戰爭結束後)[3]德國經濟崩潰時,不同派系形成了不同的解決方案。 施佩爾和他的改革派想要改革帝國並實行自由化。希姆萊和黨衛軍的看法恰恰相反:國家社會主義還沒有走得夠遠,因此他們遵循一種深奧的納粹主義形式,創造了自己的意識形態。戈林和他的軍國主義者認識到,根本原因是經濟是由征服推動的,而帝國只需要再次開始征服來修復經濟。鮑曼的保守派表示需要進行一些改革。

緊張局勢不斷加劇,直到黨衛軍企圖發動政變,希特勒直接下令將黨衛軍分成德國部分和勃艮第部分,並讓勃艮地部分在法國東北部和比利時中劃分出自己的國家,以便讓 希姆萊不插手德國事務。

當一名刺客襲擊希特勒。他活了下來,但帝國似乎正面臨迄今為止最大的挑戰。1962年,大多數人都清楚他的日子已經屈指可數了,一旦他去世,國家社會黨內各派之間的競爭可能會毀掉他為此奉獻一生的帝國。

外交關係

大日耳曼國領導團結協定,這是一個由大日耳曼帝國的傀儡、附庸和盟友組成的軍事和經濟聯盟。其主要目標是維持德國的勢力範圍,同時防止自由國家組織大東亞共榮圈等敵對派別擴張。

戰爭結束後,德國與美國關係緊張,因為美國支持團結協定內的分離主義運動,試圖削弱德國的全球力量投射。

德國和義大利曾經是盟友,直到1950年代戰後,由於德國傀儡義大利的計劃洩漏導致兩國關係惡化。軸心國分崩離析,義大利退出軸心國並與伊比利亞聯盟土耳其組成了三頭同盟

已經與德國交惡的日本重新啟動了與義大利的貿易關係,特別是石油貿易。此外,義大利透過退出和德國同盟來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20世紀50年代德國經濟崩潰的影響。德國和日本曾經是盟友,直到1945年戰爭結束後,兩國很快就成為競爭對手。


  1. Evans, Richard J. The Coming of the Third Reich. New York: Penguin. 2003. ISBN 978-0-14-303469 -8. Page 186-187
  2. Goldhagen, Daniel. Hitler's Willing Executioners: Ordinary Germans and the Holocaust. New York: Knopf. 1996. ISBN 978-0-679-44695-8 Page 87.
  3. 參見英文Wiki,西俄羅斯戰爭